Tuesday 3 March 2009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保持比美国和欧洲更快的增长

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的长期数据

这篇文章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历史趋势。这看上去是相对深奥的话题,而实际上这有决定性和战略性的经济结果,特别是对于理解亚洲核心经济体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的高增长率,以及它们是怎么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长率。在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其应用之前,先将实际的数据列出来。

图1显示了主要国家在数据可得时期内固定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的趋势。

图 1



这种形状是清晰和显著的。到现在为止,最强的趋势就是固定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随时间不断上升。我们将接着看到这种趋势是和经济不断增长相关的。

考虑历史上新的固定投资比例高峰出现的时间顺序和国家:

- 从工业革命前的一段时间开始——17世纪,在英国和威尔士GDP中用来进行固定投资的部分为5-7个百分点[2]。在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比例缓慢的增长,最高峰时超过百分之十。

这种水平的投资足以支持任何国家的第一次工业化,在当时每年大约2%的增长率。用现在国际上的标准看这样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但是对当时来说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增长率下,经济需要35年才能翻倍,需要70年才能翻两番。

-再看19世纪后半叶,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美国GDP中用于固定投资的比率提高到18-20个百分点,明显超过了当时的英国。

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固定投资比例急剧下降,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内战时期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固定投资比例又恢复到18-20个百分点。这使得美国经济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以这样的速度,经济需要20年才能翻番,需要40年才能翻两番。正是由于这样的投资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二战后的时期,德国的固定投资比例达到25个百分点,在1964年达到26.6%的高峰。1951-1964年的这段时期,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每年增长6.8%。以这样的增长速度,经济每11年翻番,每22年翻两番。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固定投资比例占GDP的30%。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高峰35%,之后就大幅下降了。这段时期日本经济保持每年8.6%的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经济每8.5年翻番,每17年翻两番。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 韩国的固定投资比例也达到了相同的3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35%以上。其它东亚四小虎经济体——新加坡,香港和台湾都是同样的趋势。韩国的经济证实了由日本每年8.3%增长所揭示的固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这样的速度,经济每9年翻番,每18年翻两番。

亚洲经济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曾经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变得可能了。现在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就可能让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达到‘第一世界’的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保持着35%的固定投资比例,而且在21世纪,这一比例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40%的水平。这使得中国经济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平均9.8%的增长率。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根据这样的速度,经济每7.5年翻番,每15年翻两番。

-为了完成年代顺序的图景,现在两个正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印度和越南的固定投资比例也被列出。印度的固定投资比例还没达到中国的水平,但也达到了2007年的34%的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最近5年里印度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8%。在这样的速度下,印度经济这需要略多于8年就能翻番,需要17年就能翻两番。

-在越南,固定投资比例从1990年的13%增长到1995年的25%到2007年的37%。经济增长也在加速,增长到2007年前5年平均7.9%每年的速度。

考虑到这些趋势,高投资成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得条件。还没有哪个重要的国家在没有达到如此之高的投资比例时就达到长期的高的经济增长速度。[3]但这不是充分条件:高投资对应着高的产出,高的产出要求国际市场的消化,特别是这么高的投资比例。

没有哪个国家的市场,即使是美国或中国,能够大到可以保持所有的生产有效。就像很多人强调的那样,高的增长率必然伴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4]正是出口导向型和高的投资比例造就了韩国,中国,印度和越南的快速经济增长。

不同投资水平的影响

这些趋势将会到来一些明显的结果(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数据只处理中长期的趋势,并不解释短期的波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这为理解为什么现在亚洲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为什么它们可以比美国和欧洲国家增长的快那么多。

-中国经济将表现的比印度更好,而且两者的差距将随时间变得越来越大,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说的两者的差距将变小。

-并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证明经常被提及的中国的过度储蓄与过度投资。中国应该保持这样的储蓄与投资水平而不是减小它们。

-现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政策,过度强调微观上的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经济问题,这必将导致它们的不成功,这也将进一步加深亚洲核心经济增长比美国和欧洲快的趋势。这也为近期的信用危机提供了背景。

更具体的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这些趋势发生在现在一些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广阔的背景下。后者体现了越来越多的GDP用于固定投资的趋势。这些趋势为现在亚洲经济明显地比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的快,并将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亚洲经济投资比例不是异常的高,而仅仅是最新的历史趋势。

从长期来看,是美国和欧洲的储蓄和投资比例过低,而不是亚洲的储蓄和投资比例过高。

第二,给定这些历史的趋势,在现在宏观经济趋势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将比印度经济增长的更快,而且中国经济将领先后者。

这并不意味印度不是异常重要的市场。印度经济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6] 印度每年8-9%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主要经济国中增长第二快的国家,仅次于中国。然而,中国经济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话现在是印度的2.5倍,并且,保持每年比印度经济增长快一到两个百分点。这些都意味着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也没有历史数据证明印度经济的增长比中国快,比如至关重要的人口数据。历史数据表明固定投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事实是,中国的固定投资比例持续高于印度,中国43%对比印度的34%。这表明,除非印度在这方面赶上中国,否则中国将比印度经济增长的快。

第三,也没有历史数据表明中国面临过度储蓄和过度投资,因此需要降低总的储蓄水平并提高消费水平(注:储蓄包括个人的,公共的和企业的)。有这种看法的人包括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伍尔夫。[5]

中国的投资和储蓄水平明显的高于美国和英国。然而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只是固定投资比例长期上升的最新阶段。长期上升的趋势使得在未来很可能有别的国家,或者中国,将会有更高的固定投资比例,并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当然,短期的震荡和调整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历史数据表明中国的储蓄和投资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它只不过是长期国际趋势的最新阶段而已。降低中国的投资和储蓄比例,不仅会导致中国经济的下滑。由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所以也会引起世界经济的下滑。应此,中国应该保持现在的高储蓄和投资比例,而不是减少它。

第四,也没有证据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企业家精神和管理的效率是随机分布的,应此不能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只有企业家精神而没有高的固定投资比例是不能产生高的GDP增长率的。

第五,现在美国和英国的政策过于强调微观经济的有效性,这只强调了国际竞争力中相对与固定投资比例不足而言较小的问题。高速增长的亚洲经济的政策重点就比美国和英国明显更有效。

换句话说,长期趋势的政府政策的应用为,在微观资源配置有效性和高的储蓄和投资比例的平衡之间,考虑经济增长速度,高的储蓄和投资比例比微观资源配置有效性更为重要。

有一些合理的怀疑,韩国和中国的微观投资的分配的有效性,鉴于使用资助贷款,跨所有制形式的在不同的工业部门,提高资本/产出比率等,比美国或英国差。但是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美国和英国快。

从数量上说,美国和英国微观上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弥补了一部分低储蓄和投资比例,但是还没有证据证实。亚洲高的储蓄和投资比例占优于微观的有效性。亚洲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投资数量优势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微观经济的质量优势。

理想状况下,应该同时追求微观经济的有效性和高的投资储蓄比例。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两者是有矛盾的。比如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储蓄比例大幅度的降低,这损害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并导致了现在的急剧的金融危机。现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政策很可能会不成功,这些国家忍受由于竞争力缺失带来的长时期的金融抑制。现在的信用危机就是美国和英国损失国际竞争力的证明。

结论:

以下清晰的结论可以由这些数据推导出:

本地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占整个经济的比例有长期清晰的增长趋势。这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历史上有五个核心的固定投资比例上升的阶段:英国在18世纪达到的支撑工业革命的5-7个百分点的投资比例;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的18-20%的固定投资比例,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导;二战后德国25%的固定投资比例,伴随着德国的经济奇迹;20世界60年代开始,日本以及东亚四小龙的高于30%的固定投资比例,使得他们的经济每年增长8%;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超过35%的固定投资比例,造就了每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在不同的投资比例的基础上,一些核心的亚洲经济体将继续保持比美国和欧洲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将继续增长并领先于印度,即使印度经济将快速增长。

没有证据表明中国过度投资和储蓄,中国应该保持而不是减少现在的投资储蓄比例。

现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政策强调不重要的问题,应此将不太可能成功。

* * *

这篇文章最初名为:“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亚洲比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快”发布在博客:Key Trends in Globalisation

参考文献

[1]英格兰1688年的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经合组织,巴黎2006 P395.英国1688到1947年的数据是从一百年经济数据 中计算出来的,经济学家,伦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数据(2008年八月)中计算得到的。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小的调整以使得早期的数据能和IMF的数据连接上,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并没有对趋势有大的影响。经济学家百年经济数据 中用到的早年的固定投资数据是基于C H Feinstein 和 Pollard在英国1750-1820资本形成 中的计算,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1988。有些评论指出Feinstein 和 Pollard的数据有些偏高。比如NFR的初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Clarendon,牛津 1986 p73.但没有一个更改和变化能很大程度的改变文中提及的趋势。美国1948年前的数据是从一百年经济数据 中计算出来的,经济学家,伦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数据(2008年八月)中计算得到的。早期的数据只是计算私人部门的资本形成,而1948年以后则是统计了总的资本形成,包括政府的固定资本形成。在早期没有政府固定投资的可靠数据,所以之前的数据就是按照1948年两者的差来进行调整的,大概只占GDP的2%。这将调高早期GDP中用于固定投资的比例。但是差别很小,不会影响到大体趋势。
德国1960年前的数据是从一百年经济数据 中计算出来的,经济学家,伦敦1989p202. 1960年起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数据(2008年八月)中计算得到的。这两个数据的差别不大。
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和越南的数据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数据中 计算得到的。

[2] Phyllis Deane 和 W A Cole在英国经济增长1688-1959,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20,p2中的数据接近于低的水平,而进一步的研究将这些数据上调了一些。早期的估计被调高了,以避免夸大固定投资比例上升。这里所用的精确数据是从安格斯麦迪森的麦迪森,世界经济,经合组织,巴黎2006 P395中得到的。较高的数据不会影响到总的趋势。

[3]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很小的人口不足两百万的国家,像赤道几内亚和博茨瓦纳。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完全取决与外部的因素。

[4]一个特别清晰的理论解释可以参看N Lardy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改革,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3.

[5]例如北京应该深入企业银行,中国应该采取更大胆的尝试。相同的观点可以参看增长报告:持续增长和包容性的发展的战略

[6]参看最近的这个领域的计算,点击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PP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